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文化 > 文学
最近公司分配进一个大学生,个子一米八五,体格强壮;五官端正,面貌清秀,名副其实的阳光帅气大男孩。
正月里,王师走了。享年八十有七。 得到消息的时候,心里终究是咯噔了一下,而且时不时会被这个消息扰着。往事中一些能记起来的东西渐渐清晰。 认识王师是三十六年前的事了。当时他是厂里《庆华报》的编辑
前不久,我看了一篇题为《“鄂牛村”主人——段国超教授教学、科研评介》的文章。这是一篇评述我的恩师,全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,渭南师范学院段国超教授教学、科研的文字,内容丰富,文笔细
陕北民歌博物馆,是一个让陕北民歌爱好者如获归途的圣地,也是让外界倍感好奇的场馆。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博物馆所多以陈列和展示化石、发掘遗物、或生活实物为主,以声音为载体的歌曲怎么在博物馆展示呢?不由地让
□桂维平年末岁初,岳父蔡静远与新冠病毒博弈月余,在西安空军986医院救治20天后仍被病魔无情击倒,于2023年1月23日(农历癸卯年正月初二)与世长辞,享年90岁。追忆蔡静远先生平凡而辉煌的人生,无处不彰显着老一代
□王应祥大年初一,午饭吃罢,女儿说她手机上显示在川陕路有个古鱼公园,建议一家人去那儿转转。去古鱼公园,开车或坐宝鸡市区公交车向宝桥方向走川陕路约十公里即到。下了车,就看到公路两边早早停满了车辆。公园依
□张勇 一个梦,蓦然顶破夜色与寒冷于晨曦染红的鸟鸣里吐芽,时光剥落的碎片落进日记,春的脚步轻轻踩出一首嫩黄的意境 梅香的轻吻被平安扣锁进一首宋词锁不住的脚步,一次次陷进杏花树下还好,春月细语插叙的情节,
□王雄文终南山以其挺拔俊秀闻名于世,而这里的高冠瀑布更是令人神往。高冠为秦岭七十二峪之一,从秦岭北坡汇积的山涧清泉,从高冠峪缓缓流出。刚要走出山口,却遇到一处万丈深渊,湍急的河水从悬崖上甩下来,跌入深
□萧迹 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米脂,一个陕北普通的小县城,却在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人物——一个是貂蝉,一个是李自成。貂蝉,一个弱小女子,却肩负重任,舍生取义,以智慧和勇气,周旋
客居山村,天色渐晚,风雪欲来。只见一篱笆墙小院,信步而入,小院内石头铺路,更妙的是,石头路的尽头,竟然是一座石头四合院,窗户里闪烁着暖暖的光。此时,我已经被冻得手脚冰凉,一推门,暖洋洋的热气就先拥抱了
天地何皓皓,浩歌唱皓风。在陕西,宝鸡有“横渠四句”,宋代大儒张载所言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渭南有“四知先生”,东汉廉吏杨震所言:&ldquo
新冠感染潮随着腊月的脚步到来。
这是伴随着金黄色的落叶,迎面而来的我的中国。
□曹延鹏年,以前在我的意识当中是一个最为繁盛的节日。如今,却更觉得是一年时光匆匆就到达终点。每当桌上一本厚厚的台历被撕到仅剩几页的时候,年便要来了。百节年为首。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里,年味似乎也越
□秦川我的故乡大荔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,每年正月的“灯事”就是其中的一项。但凡家有女儿,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,娘家人就要给出嫁的女儿每年“送灯”。“送灯”
□杨丽琴大海排行老大,父亲李三爷是篾匠,独门独活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没人能超过他。大海少言敦实,人勤快。母亲去世那年,他九岁,二海七岁,三海五岁。日常,父亲剖竹削篾,编筐织篓,家务活全落在他身上。大海也
□李宣2021年10月10日,阿妮虚龄六十,她这个孩童般的名字,我总觉得,不会老到这么大的岁数。还是在20世纪,在她十八九岁的花季,我就与她相识相知。那时候,她是多么清新明丽、婀娜多姿,就像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姑和
□杨莹生活虽是一半又一半的,但却是我逐渐完整的人生。除夕,年夜饭吃了一半,家务做了一半,烟花看了一半,贺岁短信发了一半,与闺密的电话说到一半,春节就这样来临。其实,我内心是不情愿过年的,因为总是还未做
□李喜林听爹说,舅爷的西凤酒情结,缘于大哥结婚那年。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正月,舅爷赴大哥的婚宴,从宝鸡虢镇火车站下车,一爬上虢镇长坡,上了塬,就闻到了西凤酒的香味,尽管那时候天已黑,舅爷还是循着
这座位于咸阳市淳化县北部五十里处的古行宫,沧桑寂寞,矗立在斜阳中,注视着田野的四季轮回,无言地坚守着自己的秘密。从记事起,我就生活在甘泉宫遗址周围,从少不更事的宫瓦嬉闹,到长大后的好奇问寻,再到年过花
在西安上大学时,一次应邀到同学家作客。傍晚时分,同学的父母、大哥二哥和几个邻居围坐在一起,谈天说地,好不惬意。竟让人有了不知今夕何年的恍惚,连吹着的风都仿佛从大唐穿越而来。同学的大哥嫌不够热闹,便提议
走一回陕北,无论如何得吃上一碗羊肉臊子汤的杂面。杂面是由豌豆和小麦混合磨成的面粉制成的,属于粗粮,但吃法讲究,是典型的“粗粮细吃”。擀杂面耗时而又费力,还需要一点巧劲。一根擀面杖到了陕北女子
1952年10月,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,发出了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的伟大号召,共和国第一代黄河水文工作者告别亲人,远离城市和家乡,来到黄河中游,深入到气候恶劣、交通闭塞、条件异常艰苦的山沟沟
□诗村 春天,在清晨的枝头上,啼叫带露的花蕾 春天,在小河的浪花里麦苗的拔节里 春天,在农夫的脚步里清洁工的汗水里 春天,在老人额头的皱纹里孩子们的眼睛里 春天,在诗人的文字里我的心底里
□孙文胜打开日历,看到“立春”二字,心里立刻暖烘烘的。仿佛此时头顶就有暖阳高照,目之所及冰消雪融,万木复苏。然而拉开门,西北风并不认卯。“哇呜”一个猛子扑过来,呛得人就打个激灵。时
陕工网——陕西工人报 © 2018 sxworker.com. 地址: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:029-87344649 E-mail:sxworker@126.com
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